解密清明上河园
——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篇(中)
“文化啊,通俗的理解,就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有血有肉的可感悟、可触摸、可传播、有趣味的东西。有形的、无形的,人物啊、传说啊、故事啊,等等,我认为都属于文化的范畴。清明上河园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,我们的目标很清晰,就是要把清明上河园打造成一个中国活的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。”清明上河园市场总监李琦如是说。
文化首先要有“形”。“形”,其实就是个载体。
清明上河园文化的“形”,源于《清明上河图》,源于《东京梦华录》里面宋代相关知识的记载。清明上河园文化有“形”之后,然后再赋予了文化之魂,她的魂就是相传千年的大宋文脉。所以,游客在清明上河园内看到的反映宋代的人物活动、景观、小品,既有文化的形,又蕴含文化的魂。
清明上河园不仅仅是再现中国美术界的传世神品——《清明上河图》,其实更是要再现繁荣的大宋文化。这里面不单有宋代的绘画艺术,还包含了宋代的建筑、科技、民俗、文学、军事等各个方面。
可以说,清明上河园再现的文化,是全宋的文化,优秀的文化,先进的文化。这种文化,具有很强的时空穿透力。
在清明上河园市场总监李琦眼里:“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原宋文化的原貌,而是要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,更重要的是要传承下去。那么,怎样传承呢?我想,就是要跟我们现有的生活,现今的社会结合起来,要古为今用。”
“我们是在做旅游事业,所以旅游要跟文化的特性相结合,为游客缓解工作的压力也好,增长知识阅历也好,其实都是在搭建一个文化平台,增加一个文化媒介。”李琦很有感触。
清明上河园通过13个年头的运作,其品牌价值已越来越彰显。作为中国最大的宋文化主题公园,一跃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是业内认可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最成功的一个范例,这也是清明上河园被文化部授予“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”的一个重要的硬件指标。
如今,清明上河园每天游客门庭若市。为什么门庭若市呢?为什么游客来一次后还要再来呢?这说明清明上河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是游客所欣然接受的,是符合旅游消费要求的,也是极大丰富和满足了广大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需求。
清明上河园更多的还是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精神的享受,一种内心的愉悦。所以,游客到清明上河园旅游的过程,是一种愉悦的过程,一种享受的过程,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,也是增加阅历和见识的过程。走进清明上河园,小孩子可以增长知识,中年人可以感怀自己的成就,老年人可以追忆我们祖先的伟大。
当我们步入清明上河园这个宋代时空的窗口,一股浓郁的宋文化气息扑面而来,平添给我们的是生活的希望,工作的动力,还有拼搏向上的信心和勇气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。
清明上河园不是对宋文化静态的展示,而是把宋文化做得相当的鲜活。通过人物活动来表现文化,通过文化再来反映人。文化与人互相交融,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宋文化名园,并在中国旅游界岿然屹立,成为中国文化旅游行业的一艘旗舰,一面旗帜。
可以说,这都是缘于文化的魅力。
“有人说,文化是一个软实力,文化是一种竞争力。我认为,文化其实是一种媒介,一种资源,更是一个卖点。”李琦对文化的理解很独特。
那么,清明上河园的卖点是什么?
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清明上河园的卖点就在于传承了古都开封积淀深厚的大宋文化,使清明上河园具有了文化的灵魂,文化的张力。正是因为清明上河园有了文化的灵魂和张力,也就有了良好的口碑。口碑上来了,游客接受了,自然就门庭若市了,效益也就上去了,也真正体现了文化的产业化。
清明上河园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,被业内人士所接受呢?
就是因为清明上河园文化的魅力体现出来了,文化的张力体现出来了,文化的竞争力体现出来了,所以品牌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。
比如,园区里的“包公值秤”,它其实是一杆很普通的秤,但是却冠以了包公的清官形象,赋予了一种名人效应,再结合旅游的特征,加上脱口秀这样一个喜闻乐道的表现形式,说一些游客喜欢听的吉祥话,让游客在轻松、期盼、美好的氛围中,领略了文化的魅力。
清明上河园不仅仅是在做一个景区,更是在打造一道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“大餐”,她把文化上升到了产业的高度来发展。因而,就具有了无限发展的动力和空间。
下期请看:解密清明上河园——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篇(下)